《孟子?尽心下》有一段话可以理解为非本能化地定义人类的经典性表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孟子·告子下》)赵岐注云:孝悌而已,人所能也。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及至二程,道统又有新的变化。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伪孔传》解曰:言尧放上世之功,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
他以道统继承人自居,认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在于恢复和发扬儒家这个道统。15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6页。《中庸》着重发挥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要求人们对待事物既不过分也无不及,以达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境界。
(一)天人之际 天人之际即天与人的相互关系。每九州为一集合单位,称大九州,其外有小海环绕。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标志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巨大飞跃和人类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孔子自我表述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关于个体与群体关系,先秦哲人一方面主张高扬个体独立意志,一方面又强调社会责任意识。说德、功、言都有价值,三者的价值是死而不朽、虽久不废的,而其中的立德价值更高,是第一位的。
重视精神生活,自然也就重视追求精神境界。直至当代的新儒学、新易学,也是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诠释旧义,阐发新说,创建体系。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22年—前221年),是古代东亚文明区文化的创新期、奠基期。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吸引四方游学之士,如邹衍、淳于髡、彭蒙、田骈、接子、慎到、宋勣、尹文、环渊、鲁仲连、荀况等,都来此讲学论道,时人称之为稷下先生。
以天下为己任的庄严志操,成为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中庸思维有助于事物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但对事物的变革则是一种障碍。《周易大传·乾卦·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尽人之性,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是一种比较全面的辩证的天人关系模式,实成为尔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则和主导思想。先秦哲学对当代中国的价值,主要指先秦哲学所阐扬的人生价值观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的积极作用。
庄子(约前369—前286)也主张天人合一,庄子所讲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对自然加以改造的人为。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重要命题。
孔子说的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爱人。先秦时代,天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1.自然。孟子强调应当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以求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精神境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大本。废除井田,准许土地买卖。战国时代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约前280—前233)首倡矛盾之说。
孔子还提出爱人的原则与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其间尤为强调勿太过,即凡事都不要过度,以免适得其反。
先秦哲学人伦之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项: 1.仁者爱人。本文拟就先秦时代文化的核心——哲学的形成、内容与意义三个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
这是规定五伦每一方各自应当遵守的准则,强调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妇、长与幼、君与臣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并非像汉代以后那样要求一方绝对服从另一方。儒学成为汉代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它的基本观念主导了中国古代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艺术、教育学、民俗学等广泛的文化领域,这就表明:儒学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
这是对人伦关系的权威性定论,确定了社会的五种人际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五个原则。春秋时代,农业生产已发展成为小规模集体耕作制,到了战国时代,更演化为家庭耕作制,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什么是有崇高价值的人?怎样才能达到和保持理想的人格?这是当时思想家们所热心讨论的又一个重大问题。战国时代,在哲学上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三家。
史称孔子贵仁(《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仁是孔子(前551—前479)确立的最高道德准则。当代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会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自然也在增大报复人类的力度,生态平衡、环境污染、气温升高、人口爆炸、能源危机、食品短缺等难题正在步步逼近人类,困扰人类。
荀子的这一主张,对尔后的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史伯认为,多样事物的平衡、统一,会产生新的事物,相同事物的同一、重复,并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所谓对待观点,就是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首要问题是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
(《论语·子罕》)认为平民也有不可强夺的独立的意志。事实上,儒墨两家所宣扬的爱都不是真正的平等的爱。(《孟子·滕文公上》)长幼包括兄弟一伦在内。宋明时代兴起理学(含心学),理学家多吸取儒、道、佛三教思想并加以重构而成新说,实际上理学是以返归于先秦儒学为旨归的。
庄子以超越自我,与天地合一的自由逍遥为最高精神境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荀子(约前325—前238)作《天论》,否定天有意志、能祸福人类,认为天只是物质性、自然性的存在,有其客观的普遍规律,天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与人间的吉凶、祸福、治乱并无关系。儒家也承认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又认为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
荀子认为,人类只有合群,才能避免争斗,才能协调一致,并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对于五伦关系中十种角色所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礼记·礼运》有十义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本文由瘦骨梭棱网发布,不代表瘦骨梭棱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4tl6a.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15336/6782.html